呼市足迹,遍历内蒙古全境,足球情缘深植通辽土地

通辽 更新于:2025-10-14 07:21
  • 用户8185386948329
    一名呼市人,全内蒙的地级市和97个旗县县级市都去过不止一次;就足球来说通辽本来就是内蒙本土氛围最好的地方,小孩子们踢球的比例比其他城市真是高了很多。

    走在通辽的街头巷尾,你总能看见成群的孩子在踢球。那份纯粹的热爱,是从小就种在骨子里的。可这份热爱,究竟能燃烧多久?当升学压力像乌云般压来,多少孩子的足球梦,还没真正启航就搁浅在了作业和补习班的海洋里?

    我那位四十多岁的同事,至今还清楚记得小学时来呼市踢比赛的情形。眼睛发亮,语气激动,仿佛那一刻才是他真正的童年。而现在,我们的孩子呢?他们也有那样的高光时刻吗?还是只能在题海中偶尔抬头,望一望窗外那片没时间奔跑的绿茵场?

    呼市不是没有硬件。相反,我们的足球设施堪称顶级,笼式足球场遍布二环内外,数量甚至超过青城驿站。可惜,这些场地的使用率,低得让人心疼。它们大多安静地立在那儿,像一座座纪念着某种热情的纪念碑。

    很多孩子一到三年级,就像被按下了切换键。从奔跑变成端坐,从传球变成抄写。我儿子在足球传统校,一年级时全班抢着进足球队——不为别的,就为躲掉那节额外的“课后辅导”。可到了三年级,连班里踢得最好的那个女孩也不来了。不去辅导,要么课业跟不上,要么作业写不完。老师偶尔还在那时讲新课,谁敢缺席?

    这根本不是孩子的问题,而是整个教育生态的缩影。我们建得了球场,却给不出时间;我们喊得出“足球要从娃娃抓起”,却亲手掐灭了娃娃们心底那团火。

    说到竞争,更是让人百感交集。你看像鄂尔多斯那样的队伍,资金雄厚到“没外援都能买到顶级水平”。但这真是我们追求的吗?足球不该只是金钱的竞赛,它更该是文化的沉淀、是草根的狂欢、是孩子脸上奔跑的汗与笑。

    最近通辽队挺进八强,三万五千多名球迷在秋夜里呐喊如潮——那才是足球该有的样子。赢也好,输也罢,有人真心为你欢呼,有人始终不离不弃。那种力量,比任何战术部署都更能点燃一座城市的灵魂。

    可若我们的孩子连去看一场球、踢一场比赛的时间都没有,这样的感动,又能传承多久?
    通辽的足球是热的,但教育的焦虑是冷的。孩子们被夹在中间,渐渐忘了奔跑的快乐。

    我们是不是该停下来想想:足球也好,学业也罢,最终的目的,难道是让孩子在童年就学会放弃他们所爱吗?

    也许,真正的胜利不是晋级八强,而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绿茵场上,放心地踢一场无忧无虑的球。
    那才是足球最初的梦想,也该是我们不变的守护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